《Succeed》

设计师基于展览空间,对展厅虚拟出的异形空间结构进行延展,并依托AI算法和AI能够调动世界范围图像资源的能力,通过三维制作软件3ds Max和绘画软件Painter将其转换生成相对的全新三维模型和图像。生成的模型和图像的尺寸、材质、颜色、结构以及生成步骤,都由原始空间结构图所转换定义而成,最后根据模型和图像所有的参数制作成现实空间中的“雕塑”和“绘画地毯”。观众在空间中解读这个生成的“雕塑”和“绘画地毯”时,首先被其形态所“控制”并试图猜想其含义,他们的猜想生成了无数个带有个人经验的图象视觉,虚拟图像在经历了时间和空间向度上的漂移和实时自身再造生成“肉身”后,也提供了后人类语义下关于创作主体和观看者身份互相转化的讨论空间。作品中的计算机不停地将图像飞速分裂并重组,观众在凝视中不断模糊,渐渐忘却原始空间结构图像的意义。但在看似毫无视觉关系的两组图像下,艺术家却真实地建立了一套图像中“不相关的相关性”,通过技术算法等内含关联将原本自洽的两组图像又重新有机地并置在一起。

艺术家 王郁洋
年份 2021
尺寸 180 × 164 × 98cm
展览位置 4
语音导览
分类 光敏树脂3D打印、地毯、影像

艺术家

王郁洋

王郁洋出生于1979年,曾经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教于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并在北京居住和创作。王郁洋虽然使用新兴媒介进行创作,却从不强调技术的新奇。他似乎更感兴趣于“过时”的技术、“破坏”美学及物质浪费带来的艺术性。他的作品涉及各种媒介,并充分拓展其内在潜力。他以幽默的、虚构奇观的方式来探究和表述人的身体、经验及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人造现实、媒体、历史感知与身体认同之间的关系。他的作品在中国及欧洲的主要展览和艺术节上均有展出。

王郁洋的个展包括《一张画》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2009);他参与的群展包括,《齐物等观: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2014);《中国!中国!中国!》展,Palazzo Strozzi博物馆;《中国!中国!中国!》佛罗伦萨,意大利(2013);《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仑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3);《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成立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 中国美术馆(2011); 《心镜 》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III),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中国(2010);《中国!中国!中国!》展,Norwich SCVA博物馆,英国(2009);《实境•异想》展,台中现代画廊(2009),台中,台湾; 《白兔初展》,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2009);《囧》,第三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上海多伦美术馆,上海,中国(2008);《源于生活》,首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中央美术学院主楼展厅,北京,中国(2006)。

王郁洋首先建造一个巨大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中包含有图像资料库、视频资料库 、
文字资料库 、声音资料库 、三维模型资料库 、动态捕捉资料库 、算法资料库以及这个程序所运作时产生的任何数据库。其次,设定一个可以自由阅读网络信息的程序。接着,程序可以阅读网络信息与资料库的信息,并且自行决定何时抓取何种及大小的信息。抓取后的信息,程序根据不同的需要处理的信息,使信息变成命令或是所需要的不同形式的文件(图像 、三维模型、文字等等)。同时,参照艺术史中的艺术作品,分类与归纳后编写成不同类型的算法。最后,根据创作的思维习惯和路径总结归纳了一套创作的规律,逻辑和步骤。将这套规律,逻辑和步骤编写成一个程序操作所有的部分程序及算法。

王郁洋都将一部分权利让位系统,在技术转化与搜索组合的过程中,知识与权力似乎都被打散了,这种正在建立的新的逻辑结构,使得技术显得人格化与社会性。在某种层面,这似乎趋向于现代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定义与期待,它们不仅能掌握技术,资料,还能挑选形态,图像并进行创作。依靠庞大的数据库以及多种社交平台,《王郁洋#》生成了包含绘画 、雕塑 、表演等各种类型的作品。

返回展览